观韬视点 | AI治理视角下的巴黎AI峰会综述
作者:王渝伟 贾心蕊
一、峰会概述
2025年2月10日至11日,由法国和印度联合主办的全球人工智能峰会在巴黎大皇宫举行,汇聚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代表,包括政府官员、科技企业高管、学术研究人员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者。此次峰会不仅延续了此前对于AI安全治理的讨论,还重点关注投资、国际竞争以及各国在AI技术上的合作与竞争。
此次峰会的主题与以往AI治理论坛有所不同,呈现出从AI安全与伦理讨论转向实际投资与技术竞争的趋势,标志着全球AI发展进入了更务实、产业化的阶段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印度总理莫迪等政要在峰会上发表讲话,强调AI在经济发展、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,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,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。
二、会议成果
1、法国AI产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
○ 法国政府承诺提供1吉瓦的核能电力,用于建设新的国家级数据中心,以支持AI计算需求。这一举措显示出法国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战略布局,希望降低欧洲在计算资源上的劣势,提高与美国、中国的竞争力。
○ 法国亿万富翁Xavier Niel宣布额外投资30亿欧元,用于建设新的AI基础设施,并设立欧洲首个私立独立AI实验室——Kyutai实验室,专注于基础模型研究。
○ 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与Helsing达成防务合作协议,共同研发军事人工智能模型,探索“视觉-语言-行动模型”(Vision-Language-Action Model, VLAM),支持战场态势感知和决策辅助。
2、AI安全与监管框架
○ 全球AI安全框架讨论:峰会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来自61个国家的代表达成了一项全球共识,并在峰会闭幕时签署了《关于发展包容、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》。声明强调,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,各国必须确保其技术路径是“开放、包容、合乎道德和安全的”,以确保其带来普惠的社会效益。这份声明还提出了几个关键原则:加强国际合作、推动AI在教育、医疗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,同时确保AI技术的透明性、可解释性和公平性。然而,该声明仅具有非约束力,并未涉及具体实施细节。
○ 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声明:尽管法国及其他国家推动AI安全框架,但美国和英国选择不加入,这表明欧美内部在AI监管方面仍存在分歧,可能影响未来的全球AI监管体系的统一性。
3、中国AI力量的崛起
○ 来自中国的DeepSeek等开源AI企业成为峰会热点,全球专家对DeepSeek的开源模式表达高度认可,认为其推动了AI技术的普惠性。中国在AI开源、芯片制造及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技术积累,使其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参与者。
○ 中国代表强调AI的负责任发展,提出在数据安全、算法透明度及全球合作方面加强共识,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推动AI治理体系建设。
4、AI与全球竞争
○ 欧洲国家整体上希望加大在AI领域的投资,试图弥补与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算力和技术上的差距,尤其在大型模型、算力基础设施和AI人才培养上采取更多激励措施。
○ 印度在此次峰会上展示了其AI生态系统的增长,包括在医疗、农业、金融科技等领域的AI应用,试图确立自己作为“全球AI第三极”的地位。
○ 美国和英国虽然未参与部分监管合作,但其代表仍强调私营企业在AI发展的核心作用,并推动大规模投资,包括微软、谷歌、OpenAI等企业的代表均在会议上发言。
三、安全与合规监管的影响
1、全球AI监管趋于多极化
○ 欧美AI监管分裂加剧: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巴黎峰会的安全声明,可能会导致欧洲在AI监管政策上独立于美国,形成类似欧盟GDPR(通用数据保护条例)的AI监管框架,而美国则可能维持其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,以保持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○ 中国的AI安全策略受关注:中国近年来在AI监管上采取“安全可控、适度开放”的策略,强调数据安全、模型伦理与国家主权控制,逐渐形成与欧美不同的AI监管模式。这种模式在本次峰会中获得一定认可,部分发展中国家希望借鉴中国模式,实现AI治理的自主性。
2、企业面临更严格的合规要求
○ 随着欧盟、法国等推动更严格的AI监管政策,科技公司将不得不调整产品合规策略,包括AI透明度要求、算法审计、数据隐私保护等。例如,Meta、谷歌、微软等公司可能需要在欧洲市场做出合规调整,以满足新的安全标准。
○ 峰会还推动了各行业对AI技术的合规性标准建设。例如,医疗行业将特别关注AI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,而金融行业则注重防范AI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。这些行业标准的出台,有望为全球企业在进行AI技术应用时提供明确的合规指导。
○ AI军事化的讨论也引发关注,特别是法国与Helsing、Mistral的军事AI合作,这可能促使各国政府加强对AI军事应用的监管,甚至推动未来AI武器化的国际公约。
○ 加强伦理和隐私保护。多国代表一致同意,AI技术不仅需要遵循 “合乎道德”的原则,还应加强对用户数据隐私的保护,避免算法歧视、数据滥用等风险。这可能促使更多国家在国内加强相关立法,如欧盟的GDPR(通用数据保护条例)就可能成为全球AI监管的蓝本。
3、国际合作仍存变数
○ 巴黎AI峰会虽推动了部分国际合作,但在关键的算力竞争、数据治理和军事AI使用方面,各国仍未能达成统一标准。这意味着未来AI发展将继续受到地缘政治影响,全球AI治理可能进入碎片化阶段。
○ 长期以来,欧洲国家相较于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被视为稍显滞后,这与欧盟率先通过并实施的《人工智能法案》,对AI技术进行严格管控密切相关。面对众多科技公司的抱怨与挑战,马克龙总统在峰会上宣布,将适度放宽对AI技术研发的监管,以支持本土创新,尤其是在AI初创公司和科研领域。
四、总结与展望
巴黎AI峰会展现了全球AI产业的多层次竞争,包括基础设施投资、技术研发、合规监管和全球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。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在于欧洲加大投入,希望在AI领域赶超美中,同时推动AI安全监管框架,但欧美在监管态度上的分歧、AI军事化的发展,以及中国AI企业的崛起,都使得AI的全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巴黎AI峰会展现出一个转折点:与前几届全球AI峰会更加聚焦于技术风险和安全问题不同,此次峰会的核心在于如何增强国际社会的合作与行动力,推动全球共同应对AI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。《纽约时报》评论说,巴黎AI峰会有三个主要趋势:欧盟对严格的AI监管政策感到后悔;国际社会对AI技术的未来更加乐观;以及中国的大型AI模型DeepSeek让很多同行看到了希望。
总体而言,巴黎AI峰会凸显了全球AI发展进入新阶段——从单纯的伦理与治理讨论,转向技术竞争、投资争夺以及全球产业布局。各国在AI安全、数据治理和军事化等方面的立场仍有较大分歧,这可能预示着AI治理未来仍将充满挑战与机遇。
贾心蕊,观韬上海办公室数据合规团队实习生。